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4月底开幕

POSTED ON BY Chua Keng Soon

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4月底开幕

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将于今年4月 28 日,正式向公众敞开大门。

届时,人们将能亲睹三副恐龙化石的风采,也能欣赏到2000件珍贵馆藏,包括在本区域找到的巨型石斑鱼、大海龟和巨型竹节虫等稀擂动植物标本。

除了恐龙化石,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,1 馆将收纳的物品, 绝大部分迁自莱佛士1生物多样性研究博物馆;数量高达50多万件。不过,只有约一成馆藏得以和公众见面,其余的物品均用于研究工作。但无论!是展品数量和展馆面积,均比莱佛士生物多样性研究博物馆多出十倍。

为确保所有标本顺利搬迁,莱佛士生物多样性研究博物馆早在2013 年4月率先关闭,以便工作人员有充裕时间为各类标本“打包”,做搬家准备。正式的搬迁工作从去年8月陆续展开。

搬迁工作繁琐耗时

新加坡国立大学鱼类分类学讲师陈旭辉( 43岁)是其中一名负责博物馆搬迁的工作人员,他受访时透露,迁馆工程不仅浩大,且好事多磨。

他说: “博物馆收藏的标本主要分为民干湿两种,前者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实体标本,后者则是存放在酒精中的有机、体。我们原以为可以同时搬迁,但由于工程和技术等无法预期的问题,不得不分开进行,因此过程相当耗时耗力。”

由于馆内珍藏了年代久远的各类动物标本,为确保它们搬入新馆后的品质,工作人员必须先把实体标本冰冻至少两个星期,以除去依附在标本上的寄生虫等“外来物”,同时确保新馆环境不会被它们 “污染” 。冰冻标本的温度在零下21 摄氏度左右,过程中使用特别制作的箱子,方便之后的解冻工作。

为了让这些动物标本以最佳状态呈现在公众面前,工作人员也必须趁搬迁之际,修复标本上破损的皮肤或毛发,特别是眼睛。

陈旭辉说: “动物标本就好像一副艺术品,除了确保毛发体型还原真实状态,最重要的其实是它的眼睛,一定要让它们看起来栩栩如生。我们的同事这次特别进行了修补工作,把毛发和眼睛重新清理丁一遍。”

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位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旁,楼高六层,耗资4600万元打造。一楼展厅将分为上下两层,有“生物多样性”和“生物遗产”两个对外开放的展馆;二楼至四楼将不开放给公众参观,主要放置用于研究工作的干湿标本, 五六楼则用于行政和其他工作。

据陈旭辉介绍, 由于湿标本装在灌有酒精的标本瓶中, 新馆中的收藏室不但防爆,也设计了特别的沟渠和隔板系统,在酒精外漏时可迅速排出易燃液体。

工作人员目前已进入最后的准备阶段, 所有展品也即将各就各位。陈旭辉说: “这真是一项不简单的工作,现在我们看到旧博物馆中空空的架子和纸箱,非常有满足感。”

yangyang@sph.com.sg

©Singapore Press Holdings